3.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第32页。
这种意义的养体就不仅是养身,而是养护身心统一的生命,养体即指养生。[138]《孟子注疏·公孙丑下》,《十三经注疏》,第2697页。
如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一)养生以事天所谓事天,是说侍奉天帝,奉行天道。[188]《孟子注疏·万章下》,《十三经注疏》,第2745页。[185] 朱熹集注:直,尽言以相正也。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违背现行礼法的欲望未必就是不可的。
[42] 许慎:《说文解字·食部》,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7页。2.外在超凡之天的认知:知天。这样的养志,又叫尚志,即让自己的意志、意欲变得高尚: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其中,孟子最重视的是四端之心,即四种本真的情感: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梁惠王有一个疑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②] 朱玉栋:《〈孟子〉养生观对〈内经〉养生学的影响》,《宁夏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第31‒34页。[144] 孙奭的解释,来自孟子这两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45]。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所谓心,很多时候指情感。
[143]《孟子注疏·滕文公下》,《十三经注疏》,第2710页。其实,朱熹虽然说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但又说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并引程子说: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38]《孟子注疏·离娄上》,《十三经注疏》,第2718页。于是,孟子提出:养体的路径乃是养心,即通过养护心灵来养生。
为此,孟子指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41]《孟子注疏·滕文公上》,《十三经注疏》,第2705页。……《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15]《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50、2751页。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47]《孟子注疏·离娄上》,《十三经注疏》,第2722页。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其中匡之直之,赵岐注:匡正,直其曲心,使自得其本善性。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朱熹集注:耳司听,目司视,各有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82]《孟子注疏·公孙丑下》,《十三经注疏》,第2699页。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71] 肖永明、王志华:《朱子对孟子夜气思想的阐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18年第3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119]《孟子注疏·滕文公下》,《十三经注疏》,第2711页。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本文旨在阐明:孟子的整个博大精深的心性之学思想体系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即其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孟子所说的思,有两个向度,即对象性的运思和自返性的反思:(1)对象性的运思,例如思以一豪挫于人[84]。
[⑤] 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即上帝[⑥],而显示为天道[⑦]。[64]《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50页。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119]。例如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王曰:‘……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上文说过,知性本质上是性的自我反思。[179] 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上》,《四书章句集注》,第231页。
[29] 逯富红:《孟子的养生之道》,《人民周刊》2018年第23期,第68‒69页。通常的讲究饮食,以至锻炼身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之类,无非养身。
孟子认为,这是先天的情感能力: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否则,如孟子所指出:不可欲的欲望,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带来灾难。
[77]《孟子注疏·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9页。但是,既有的礼,即现存的社会规范,未必就是正义的。
(二)修身以俟死所谓俟命、俟死,是说等待天赋寿数的到来。例如,孟子告诉梁襄王: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这种意义的养体就不仅是养身,而是养护身心统一的生命,养体即指养生。
[138]《孟子注疏·公孙丑下》,《十三经注疏》,第2697页。如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一)养生以事天所谓事天,是说侍奉天帝,奉行天道。[188]《孟子注疏·万章下》,《十三经注疏》,第2745页。
[185] 朱熹集注:直,尽言以相正也。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违背现行礼法的欲望未必就是不可的。
标签: “航班取消”骗走旅客近万元 警方:与官方核实 南极航空调查科考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效 赋能再提升,蓄力待启航 ——克拉玛依机场开展龙浩航校复工开飞培训 东航加班兰州-敦煌-兰州 航班时间变更未给旅客答复?南方航空总部已介入调查
评论列表
(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但是,司马谈并未指明六家对应哪些人、哪些书。
躲是要躲开他人的目光,藏是要藏到无人之处。
不过,与王阳明不同的是,熊十力的整个体系却是建基于此的。
[124]《孟子注疏·尽心下》,《十三经注疏》,第2722、2780页。
在这个意义上,熊十力强调:心非即本体,而可以本体言之。